在武汉花山生态艺术馆上,屋面雨水可经管道汇集至景观浅池,浅池内设取水井,经两次净化处理后,部分由水泵提升至屋面,满足屋顶绿化灌溉,部分接入室外广场,用于绿化浇灌,停车场的地面还采用透水砖。这套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海绵城市模型。 传统城市硬化路面过多,逢大雨便“水漫金山”。海绵城市通过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排水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。“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生态**的原则。”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红说,要统筹考虑自然降水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,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。实际上是将人类侵占自然界的地盘退出来,使城市中的水循环恢复成自然状态。 建设海绵城市,不可避免地需要资金投入。“透水混凝土已有小规模试用,但人工和运输费用较高,导致其成本每立方米上千元,而普通混凝土每立方米才300多元。”上海桓石混凝土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杨文说,使用透水混凝土的地面在下雨天可保证不积水,掺入泥沙后,还可在上面种植花草,但作为一种新产品,市场接受它还需要时间。 作为一种新的建设理念,海绵城市的推广还需要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支持。“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医治传统粗放型城市建设留下的病症。”李红说,按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,建设有三种途径:一是较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流、湖泊、湿地、坑塘、沟渠、林地、草地等;二是对已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,运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;三是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,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,适当开挖河湖沟渠,增加水域面积,促进雨水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。每一种路径的投资都是长期渐进式的,不会也不应导致新一轮大拆大建。